可能有很多人听过一句舶来术语:“建筑物综合征”,听起来很抽象,但其实与人息息相关。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爆发能源危机以后,欧美各发达国家从节能的角度考虑,建设新办公大楼,商用建筑,与住宅楼时全部增加了建筑的隔热与密封性能,从而让通风量减少,室内环境空气质量下降,空气变得浑浊不清新。
所以,会导致一些长期处在办公楼的工作人员,教室里的师生,居室内的生活居民出现一些刺激眼鼻黏膜,咽喉,疲乏,记忆力下降,头昏,头痛,咳嗽,哮喘,过敏性肺炎等二十余种症状,经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,这些症状与室内环境空气被污染相关,被统一称为“建筑物综合征”,又称“新居综合征”。
那么一幢“健康绿色”的建筑物达到评判指标体系又有哪些内容?
其实早在2016年,中国建筑学会标准《健康建筑评价标准》里写明对“健康”建筑的定义为:在满足建筑性能的基础上,提供更健康的环境给建筑使用者,以及健康的设施和服务,得以促进建筑使用者的身心健康,实现建筑健康性能的提升。
该健康建筑评判指标体系由空气、水、舒适、人文、服务、健身6类指标组成。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,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,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,为人类提供健康、合适和高效利用空间的建筑。
从最基本的建筑物来限定健康标准,人类的健康也有了更高的保证。
相关阅读: